红星美凯龙收购案终结一个卖场小时代
2014年春节刚过,家居行业便响起了第一声“春雷”——红星美凯龙方面发布消息称成功收购吉盛伟邦家具集团。至此,长达4年之久的行业第一收购案画上了句号。
其后笔者也了解到,此次红星美凯龙收购吉盛伟邦后,暂不会对吉盛伟邦集团进行大规模调整,吉盛伟邦原品牌名称也将会保留,而具体的收购价格及细节将于近期对外公布,同时,吉盛伟邦的工厂也已经出售。
据了解,此次收购案将进一步强化红星美凯龙在家居流通行业的地位。收购完成后,红星美凯龙将继续保留“吉盛伟邦”品牌,推进“双品牌”战略;同时计划在吉盛伟邦的“家具村”模式中加入建材品类,成为世界家居工厂直销中心。此外,吉盛伟邦的管理将实行本地化,原有的团队和人才保留融合。
不过,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关于这两家家居流通领域巨头的“收购新闻”了。其实,早在2009年底,红星美凯龙就启动了“吉盛伟邦收购计划”,虽然后来因为资金等原因不了了之,但也从中看出红星美凯龙的“雄心”。
等着被别人挑战,对车建新而言,是不可接受的。车建新创建红星美凯龙,一直以家居连锁行业颠覆者的角色出现:第一个自己买地建大楼,第一个建品牌商场,第一个做连锁店,第一个推出Shopping Mall概念等等,而现在,车建新将主导中国家居业史上最大的一次业内整合。
回望这两大流通业巨头,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吉盛伟邦是国内最早一批涉足品牌家具的先行者之一。1992年吉盛伟邦家具有限公司在长春成立,此后稳扎稳打,相继在上海,广州分别开设了家居卖场及旗舰店。
吉盛伟邦的董事长邹文龙非常有原则,即便有些原则已经损害了其利益。早在2008年末家具行业迎来第一次促销潮时,整个家具流通行业都在“买家具送现金”,而吉盛伟邦坚持“不送现金”的稳健市场路线。但在2008年年底的金融危机袭来后不久,邹文龙却毅然采取了缩减政策:上海市区的4家店被关掉了2家。
一直以来,吉盛伟邦算得上是家居连锁业的一个另类(另类装修效果图)。在所有家居连锁商忙着扩张的时候,作为行业前辈的吉盛伟邦,其开店速度一直不见提升,主要卖场还是分布在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而且,吉盛伟邦对于资本市场的态度也不如红星美凯龙那般积极。董事长邹文龙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已谢绝过多家投行和基金的接触,不谈上市。因为早在2006年,吉盛伟邦联合上海绿地集团投资30亿元,共同打造的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可谓邹文龙的风光之作。所以,业内熟知邹文龙的人,都会为这次收购感到诧异。
但由于近年来中国家具流通消费市场的变化,二三级市场渐渐崛起,吉盛伟邦错过了扩张的最好时机,并且它定位的郊外旗舰项目也不适合在二三线城市发展,扩张势头减弱的吉盛伟邦,终于顺从了家居行业整合的大趋势,与红星美凯龙进行并购。
反观红星美凯龙,自1986年开设第一家家居卖场以来一直保持高姿态扩张,已在北上广深等36个主要城市开办了大商场,号称中国第一家居卖场。同时,红星美凯龙的上市呼声一直与其扩张步伐并行,并且一直在为上市做着积极准备。业内均认为,红星美凯龙极有可能在2014年成为国内家居连锁业率先上市融资的企业。
相对于吉盛伟邦,红星美凯龙显然是“扩张派”。即便是在最难过的2008年,红星美凯龙也仅仅是“放缓”了开店的速度,而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到了2009年初,国际知名私募投资基金美国华平投资集团以持有20%的股份形式向红星美凯龙注资2亿美元。融资后,红星美凯龙的扩张资本进一步得到保证。
扩张当然也是有代价的。2009年末,红星美凯龙向多家品牌家具企业发出战略联盟签约通知,要求这些结盟企业向红星集团缴纳押金200万元。有行业人士认为,主要是红星美凯龙近年来扩张速度过快,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所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收购吉盛伟邦的计划搁浅。
“收购吉盛伟邦,这对于红星美凯龙的全国布局都是有帮助的。”一位家具业内人士对笔者表示,“红星美凯龙通过收购方式来扩张,其成本要远低于自己开店,更何况吉盛伟邦经过这几年的市场积累已经‘养肥’,它在广州的门店可以很好地补充红星美凯龙在华南的优势,是时候把这块‘肥羊’收回来羊圈了。”
在收购达成后,红星美凯龙的全国布局将完善,品牌资源可以重新整合,企业也就能给资本市场的投资商足够信心,以便上市后抬高股价。另外,团队能力也是投资者考察的重中之重,车建新与邹文龙都是家居业大腕,两人行事风格一张一弛,强强联手的声音会更大。
笔者认为,红星美凯龙收购吉盛伟邦可横向整合,做大规模,巩固其霸主地位。但目前家居卖场过多,加之电商冲击,家居市场竞争格局日益增大,如何保持稳定的租金收益和客户资源,仍然是红星美凯龙疯狂扩张背后值得担心之处。
另一方面,经过20年的扩张,除了一些乌鲁木齐、拉萨等城市之外,红星美凯龙在各省会城市和发达城市都布局了数个家居广场,再挖掘的空间已经渐渐枯竭。红星美凯龙方面曾指出,未来公司要拓展另一个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领域,即商业地产。
2008年开始的金融海啸和随后的住宅市场低迷,让很多家居卖场吃进苦头,与家居产业紧紧捆绑的红星美凯龙自然难以独善其身,经营业绩受到巨大冲击。如果继续看大环境生存,势必对红星美凯龙未来的稳健发展和上市前景造成不利影响,还不如利用自身的拿地和产业链优势,在商业地产方面配置更多资源,将命运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声势浩大的重资产扩张之下,车建新对商业地产的发展充满信心,其甚至公然向电商老大马云和商业地产老大发去战书,“10年后如果单纯电商在中高档零售市场的份额超过15%,我愿意输给王健林和马云各1个亿。”
因此,收购吉盛伟邦后,红星美凯龙在卖场的规模效应上,将更容易“染指”商业地产领域。
总的来说,收购并不意味着非输即赢,在资本市场上,这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作为资源整合手段之一,并购对终端消费市场并没有太大影响,消费者逛的仍然是红星美凯龙、吉盛伟邦;同时对处于胶着状态的企业也是一种解脱,就如红星此次并购吉盛伟邦,吉盛伟邦今后不仅可以享有股权的分红,更可以依托红星美凯龙的平台里继续茁壮成长,而吉盛伟邦仍然是吉盛伟邦。
不过,在收购案落地之时,业界更为关注的是红星美凯龙和吉盛伟邦的规模效应是否会形成行业巨无霸,挤压到其他家居建材渠道商的生存空间。
答案是必然的。笔者认为,在行业竞争理论上,两巨头合为一体,会增强与经销商谈判的话语权,倒逼区域性家居建材卖场退让,区域性卖场与全国大卖场之间分庭抗礼的局面将被打破,家具卖场的“小时代”也即将结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的样本容量也非常特殊,以珠三角为例,就有上万个家居建材品牌,凭借一两家大卖场根本无法消化全部。所以即便是现在的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连锁卖场巨头,占到家电业的市场份额也不到30%。更何况,在淘宝天猫等大电商,以及美乐乐等新型O2O家具电商的挑战下,红星美凯龙甚至可能会因为收购案而成为家具电商的“靶子”。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电商项目上,红星美凯龙的防御力似乎很弱。2012年6月12日旗下的电商平台红美商城内测,其后红美商城在运行半年后被叫停,更名为“星易家”,电商负责人已于2012年年底离职,团队也进行调整由400人减少至150人左右。红星美凯龙在半年中耗资2亿,但是没有收到明确的效果,更名后将继续投入2亿支持平台发展,这一切都表明红星美凯龙的电商之路走的并不顺利,但是依然不希望放弃这一平台,想借助电商优势为其上市增大砝码。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扩张时期,收购对双方来说也许是最好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以较为迅速便捷的手段吸收优良的卖场资源,而且可以将竞争对手化为合作伙伴,形成互补,更有利于家居流通业发展。
最后,值得红星美凯龙关注的一点是,在大力扩张的背后,其高资产负债率就未免有些显眼,资金周转困难、筹资能力不足、综合偿债能力下降等隐形风险,或许会伴随着红星美凯龙收购案落地而逐渐发酵,并成为今后扩张道路上最大的牵绊。
来源:九正建材网
免责声明:本文系酷家乐用户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